
部落教育的孩子不會變壞?!
【什麼樣的孩子不會變壞? 】
「乖巧」並不是孩子要的,是大人想要的,於是「馴服」孩子,成為乖巧聽話,大人講什麼,就怎麼做。
然而,另外一部分的孩子,擁有自我思考能力,對世界充滿疑問,除非能夠讓他們認同,無法馴服他們。 當教育沒辦法滿足,孩子靠自己的能力,去探索這個世界,如果過程中沒有人引導,往往容易走偏。
最後, 孩子不但得不到答案,而且未來的路還變得很辛苦,內心充滿憤怒。

【部落教育的孩子不會變壞】
1)部落文化
華人的社會是,不要侵犯到我的權益,其他的我不管。所以父母管不動孩子時,孩子就變成無法管制狀態,只要喜歡有什麼不可以。
部落文化恰好相反,部落的共同嚴厲「教」育和愛心撫「養」。 孩子在部落內玩耍,部落的人們會給他們食物吃,看著這些孩子長大,就像是自己孩子,如果孩子做錯事,整個部落也可以管教。
部落每年祭典,在公開場合,眾目睽睽面前,進行獎懲。每個人和部落的關係非常緊密,因此,要遵守部落裡的規定,不然就會被逐出部落。部落的愛,賞懲分明,很難出壞孩子。
2)部落教育
每個部落的成年禮,都有些許的不同,而共同的是,孩子們在大自然中,學共同扶持合作,尋找食物和建造房子。
以魯凱族為例,孩子們離開家庭,同階層的人聚集在一起,接受部落受訓練,共同煮飯、山上採集、學習耕種、找木材生火、建房子等。睡覺也是住在一起,不能回家,這樣團體生活,需要彼此合作,與人相處,讓孩子知道,不是我喜歡,什麼都可以。
部落的培訓,沒有限制何時結束,是依據已有能力養活自己和他人,也可以自己建房子,才算成年,才能娶妻成立家庭。

【部落教育的美好】
1)對孩子們而言
孩子們講無聊時,是學習力最強的時候。
孩子們喜歡大自然奔跑,因為裡面有更多刺激五感的東西。
如果此時就丟給他們手機玩,孩子的確不在吵鬧,但是手機無法教育孩子,而且感官刺激變得很片面。
部落的孩子們,更活潑好動,他們在部落內自由奔跑,花草樹木,沙子石頭,還有許多自然裡的小動物,都是他們的玩具, 戶外玩難免弄髒身體,這也是很棒的體驗。
2)對家長們而言
部落的人們,跟城市的人們一樣,很多工作要做,每天只有24小時。
對家長而言,不用擔心孩子安危,因為整個部落都在看著,不用擔心孩子破壞弄髒房子,因為他們都在戶外玩,家長只要準備食物,孩子們玩累肚子餓,自然會自己回家吃。
對漢族說原住民美好,有些人可能覺無法接受,因為自己是主流文化。
「民族主義,創造了先前並不存在的民族(國族)。」政治學者 Benedict Anderson 主張國族是想像出來的。
台灣,主流國族是漢人,其實這是想像出來的。林媽利發表,台灣人85%以上有原住民血統{註1},也就是我們,是原住民、漢人、客家人、外國人的混血,我們是先前並不存在的民族。
希望談講原住民文化時,不要分內外,不要分彼此。
傳統是種文化,取符合時代的文化,捨棄不合時代的思維,就變成未來傳統。
註1)維基百科-人類學家林媽利